黄河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黄河的起点与终点在哪)

《临晋县志》里的黄河故事

卫立业

志乃一方之全史,中国古籍于今仍具广泛应用价值的首推地方志。"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以志为鉴”,“走马上任,下马观志”。历朝各代的地方官吏都会把地方志作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镜鉴,视为官责,不可或缺。

据考,《临晋县志》创修于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至民周九年(1920年),共撰修六次。其中,明代所修的两部县志已散佚无存,清康熙版县志也未见传世,现留存的有清乾隆版《续修临晋县志》八卷,光绪版续志两卷,民国版《临晋县志》十六卷。在存世的三部临晋旧志中,民国九年由俞家骥主撰的《临晋县志》,虽存有不少缺陷,但从体例、内容来看,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志书。特别是在对境内黄河段所陈述和演绎的故事,更是经典独到,极具特色,引人入胜。

黄河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黄河的起点与终点在哪)

斯地如旗河为杆

《临晋县志》在“卷首·县境总图”和卷一·疆域考”中曰:“临晋旧属蒲州府治东北,府治距县界七十里。今省府隶河东道,距道治九十里。”“临晋东西广五十五里,南北袤(māo冒;指南北距离的长度)七十里。”“东至猗氏县界二十里,至猗氏县治四十里;西至黄河三十五里,逾河接陕西合阳,县界四十里,南至涑水河虞乡县,县界三十里;北至荣河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虞乡县治六十七里;东北至万泉县界五十五里,至万泉县治九十里;西南至永济县界二十里;至永济县治九十里;西北至荣河县界三十里,至荣河县治六十里。”整个县城呈方形状。1954年,临晋与猗氏西县合并后,县域总图犹如一面飘扬在神州大地的旗帜。后人有诗云:“斯地如旗大河悬,文明一咏越千年。”诗人注曰:指临猗县地图酷似一面横帜,黄河宛如旗杆。”千百年来,黄河用母亲的乳汁哺育了这块沃饶的土地和英雄儿女。《临晋县志》“卷二·山川考”曰:滨河滩地农夫植棉、种豆及落花生,雨潦或失收,天旱则盈宁……亦有以该滩为牧坊者,近滩民种稻,收获颇丰。”

如今,你若有机会沿黄河一号公路,北去孙吉安昌村参观傅作义将军故居,南下东张镇参观姬鹏飞故居,秋赏薛公滩和东张农场那“接天荷叶无穷碧”的万亩荷塘,定然会眼前一亮,怦然心动,感叹新时代的黄河儿女,正在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描绘着一幅沿河村庄产业振兴的壮美画卷!

黄河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黄河的起点与终点在哪)

“临晋巨泊”话瀵泉

《临晋县志》“卷二·山川考”曰:吴王渡侧有瀵泉,虽非大川,盖亦临晋之巨泊云。”瀵泉在县西三千里河岸吴王渡侧,一称瀵湖。(郭恒农《山海经》注云:河东汾阴有瀵水,沸涌出,其深无限,名之曰瀵。明《一统志》:瀵泉有三:一在同州,一在合阳,一在临晋。”

关于瀵泉,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远古时期,临猗境内盐湖肆虐、涑河泛滥,孤山脚下一片汪洋,土地被碱化,水质被氟化,人类的生存条件被破坏,疫情不断,灾害连连。在天上掌管大地的王母娘娘,为解救人间疾苦,便派身边的金童玉女下凡,降服盐湖和涑河怪兽,并在黄河滩上开挖了两处神泉,供人们引水灌既,使这里成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为感念金童玉女救民于水火、灾疫之恩德,后人便将临猗这边的神泉称为童子泉,合阳那边的神泉称为处女泉。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四·河水篇”中曰:河水又南,瀵水入焉。水出汾阴县南四十里,西去河三里,平地开源,喷泉上涌,大几如轮,深则不测,俗呼之为瀵魁。古人壅(yong庸,取堵塞之意。)其流以为陂(bēj卑,即池塘)水种稻,东西二百步,南北百余步。与阳瀵水夹河,河中渚(zhu主,指水中小块陸地)上,又有一瀵泉,皆潜相通,故吕忱曰:《尔雅》异出同流为瀵泉,其水西南流,历经坂西,西流注于河。”

《水经注》上所说的瀵泉,正是临猗的童子泉。它北距汾阴县(现万荣县荣河镇宝井村)四十里,西去黄河三里。它平地开源,喷泉上涌,说明它是来自地下深处的喷发型承压上升泉。它大如几轮,深则不测,俗称瀵魁,说明它既深又大,堪称万泉之魅。而且瀵泉不只童子泉一处,还有合阳县的处女泉,它与童子泉相距不远,在河中渚上,皆潜相通。

在黄河的沙州上,晋有童子泉,秦有处女泉,也就有了爱情的流传。据说《诗经》开篇那首爱情诗歌《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居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就诞生在这块“河之洲”上。《关睢》诗开十五国风之端,《毛诗序》以为是吟咏“后妃之德”的,朱熹在其所著的《诗集传》中,更将之落实到周文王姬昌和他的妃子太姒(sì四)身上。太姒天生姝丽,淑贤明理,生活俭朴,西伯侯姬昌在渭水之滨与太姒一见钟情,决定迎娶太姒,但渭水没有桥,于是乎姬昌命人造舟为梁,舟舟相连,成为浮桥,人们夸赞二人是天作之合。太姒嫁入姬家后,效法姐昌的祖母太姜和母亲太任之德,旦夕勤劳,尊上恤下。姬昌把岐山片区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为商朝末年最强大的诸侯国,而号令天下,灭商纣,建周朝。太姜、太任、太姒合称“三太”,后世以“太太”作己婚女性的尊称,代表贤德直追三太。《诗经·大雅》云: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关睢》诗开创了中国爱情诗歌的先河,黄河之瀵湖又就成了中国爱情故事的源头。

唐朝天宝年进士、著名文学家乔潭,曾写过一篇《双瀵泉赋》“呀厚地而滥涌者,有河东之瀵泉,坼(chè彻,裂开,如天寒地坼”)阴开窦,沃单日浮天,初泊没圆卫,沸高端于柔祇之下,复逶迤远注,散馀波于冯夷之川。为神龙窟宅之上而致美,为阴阳蓄世之所而通元。将海日弘愿而昭此,岂坤仪挺拔以隳(hui灰,意为毁坏)焉?来何所以,去何所止?始开双瀵,发挥于汾魏之郊;意助洪流,归潮于渤镏(liu流)之水……。”《双瀵泉赋》不仅证实了临晋瀵湖和“双瀵泉”的存在,而且说明远在唐朝,此“湖”和“泉”已经名扬天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临猗县吴王黄河滩上,依然能够看到瀵泉喷涌而出,烟雾霞蒸,风骇云掩的壮丽景象。后来,由于黄河倒岸,瀵泉被河水淹没。从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才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进入二十一世纪,临猗县委、县政府把黄河风情带作为旅游开发、振兴临猗经济的重要措施,先后投资三百余万元,对黄河瀵泉进行了科学勘探,在距原童子泉东西一千米的位置上,钻井一千五百米,使童子泉水喷涌而出,重见天日,每小时自流量近400T,水温达32℃。经国家有关部门检验,童子泉不仅是可开发的一个温泉资源,更是一个高富锶矿泉资源,每升水含锶达4.06毫克,这种高锶矿泉,对医治人体心血管及骨质疏松等疾病,疗效显著。在园内是一种少见的矿泉资源。

黄河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黄河的起点与终点在哪)

通陕要隘两渡口

《临晋县志》“卷一·疆域考”曰:“邑西跨大河,为与秦省交通之要隘。”“西北滨河之区横流入陕、往往一苇可航,炭贾盐商,艤( yi蚁)舟(意为停船靠岸,如“艤舟以待”。)群集。”“疆域考”在“道径考”中又曰:“西取道吴王渡或夹马口至黄河岸逾河入陕三十里。”“吴王渡”明初于此设巡检司,后废。”志首《县境图》在说明中亦曰:“河滨有渡口,正西曰吴王渡,西南曰夹马口,均通陕之要隘。”

吴王古渡,今属临猗县角杯乡。公元前636年由晋国公子重耳所建,它兴于两汉,盛于大唐,明清时与禹门渡、风陵渡并驾齐名,号称“黄河三大古渡”,距今已2600多年。

相传晋文公巡视黄河至此,干渴难耐,于是杀牛割角,以牛角为杯,黄阿为汤,开怀畅饮,角杯的乡名由此流传开来。他发现这里地形奇特,易守难攻,十分适宜建造一个军事要塞,于是召集很多工人拓通道,筑码头,建成了造福一方百姓的古渡口。古渡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吴王就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刘濞,其父刘仲做了六年的郃阳侯;一说是因村里吴、王两姓居多,故曰吴王。吴王古渡地形险要,背靠耸立高崖之上的吴王寨,通过宽阔的河面,可登上对面的夏阳渡,往西可直逼京畿关中,往东可直取河东重镇安邑,往南,蒲津渡、风陵渡。因为这样的地理位置,使

吴王古渡不仅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也成为中国古代、尤其是清末民初一个漕运鼎盛、乃晋煤、潞盐,通秦、豫的要道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商品集散地。

说到往来于古渡的“盐商炭贾”,临猗古、近代有两位名商是不能不提的。一位是春秋战国时的晋国巨商猗顿。据《猗氏县志》记载,他在营盐兴富时,除借用中条山原有的虞坂等传统古盐道外,还在郇瑕之地另修有三条古盐道:一条是经猗顿城,经香落、嵋阳、临晋,至吴王渡过黄河到陕西;一条是自禹都,经下庄、王察、慈阳,入临晋境,西至夹马口渡河至秦川;还有一条是从虞乡经城子垺、七级至夹马口。《临晋县志》“卷一·疆域考”曰:“城子垺桥在县南三十里通运城盐车。”另一位是博作义将軍的父亲傅庆泰。清末民初,他就是靠长年在黄河上运煤而发家的。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和王公大臣逃往西安。那年冬天,气候特别寒冷,傅庆泰因贩运煤炭解决了西安国兵荒马乱而造成的煤炭告罄之危机,而得利丰厚,一时成为荣河首富。

《临晋县志》“卷四·生业略”载:临晋“地滨大河,与秦中接壤,懋(mao帽,取勤勉、盛大之意)迁有无化居,取道甚便,故执业商道者,亦颇不乏人。”“民国纪元前,临民经商陕西省者常万余人。凡子弟成年,除家无余丁及质地鲁钝者外,悉遣陕省习商。”西安原有个盐店街和炭市街,都是因集中销售河东盐和禹门口的煤而得名的。

2008年5月5日,渡口两岸人民结束了长达几千年的摆渡过河的历史,从山西临猗县角杯乡到陕西合阳洽川镇的黄河吴王浮桥正式通行。这是黄河上最长、科技含量最高的浮舟桥,由31艘浮舟连在一起,通过铁板搭建而成。桥身全长524米,桥面宽18米,单道宽10米,最大载重120吨。车辆经过时,可以明显看到单辆上下起伏,听到铁板叮当巨响。浮桥就像一座连心桥,为两岸人民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带来更多福祉,从而让秦晋之好更好。

黄河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黄河的起点与终点在哪)

夹马口,昔日通陕古渡口,今朝已成引黄电灌站。1958年,在时任中央水利电力部部长傅作义先生的关心支持下,夹马口电灌站于4月开始动工兴建,到1962年2月建成,至今己半个多世纪。它不但是山西省第一座引黄提水灌溉工程,也是中国黄河上第一座高扬程提水灌溉工程。六十年来,工程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在原来一级杨水的基础上,配套动力已由7800千瓦扩大到12900千瓦,每秒提水流量由9.5m3扩大到25m3。并新建了小樊二级三站杨水泵站,泉杜二次杨水泵站,灌区总配套干渠由原来的48公里扩大到121.3公里,灌溉面积由原来的40万亩扩大到90万亩。目前,该电灌站已成为惠泽临猗、永济、万荣三县、十九个乡镇、四十万人民的幸福工程。

黄河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黄河的起点与终点在哪)

隔秦称塞多战事

临晋是古县名、城名,亦是关名。它隔秦称塞,汉称临晋关,唐改蒲津关,宗为大庆关,位于今永济市蒲州西门外黄河东岸(原在黄河西)。《临晋县志》载:“蒲津关,即汉之临晋关,唐改蒲津。宋祥符中改为大庆关,本在黄河西岸朝邑界。隆庆四年,河穿朝邑南行,移关东岸,与蒲州接,今去郡城西门五里,为秦晋分界处。”

临晋关自古为兵家战略要地,西汉魏晋的史书上和《临晋县志》"古踪记"多记载着在临晋关发生的战争。

战争一:秦护重耳归晋之战。《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秦伯纳公子重耳济河,围令孤入桑泉,取白衰。杜注:桑泉在河东解县,(今临猗庙上乡城西、城东村)西,解县东南有臼城。《博物记》曰:“臼季邑。”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骊姬之乱,跑到他姥姥家狄地(古有狄城,今山东博兴县),晋国不少有才能的人,如狐毛狐偃赵衰、胥臣、介子堆、先轸等,也都跟着重耳,在狄地差不多住了十二年光景。

就在重耳避难居狄之际,秦穆公齐桓公立公子夷吾做了晋国的国君,即晋惠公。晋惠公一直担心重耳会抢他的宝座,就打发勃到狄国行刺,想把重耳杀了,以除后患。重耳得知消息,仓卒外逃,一路担惊受怕,忍饥挨饿,受尽了苦楚。

公元前638年,晋惠公夷吾死去,他的儿子公子圉做了国君,忘了原有的“秦约晋盟”,决意不跟秦国往来。秦穆公后悔当初打错了主意,不该立公子夷吾,决定把公子重耳接回来立为晋国国君。

秦穆公和穆姬都很尊重公子重耳,还把早已嫁给公子圉的女儿怀赢再改嫁给重耳。正在大家兴高采烈吃喜酒的时候。狐毛、狐偃哭着来见重耳,要给他们和父亲报仇。原来,公子圉即位后,就下了一道命令,说:凡是跟着重耳的人必须在三个月内回来,改过自新,过期不回,全是死罪,父兄不叫他们回来的也是死罪。”狐毛、狐偃的父亲狐空,就因为不肯叫他们兄弟回去,被杀掉了。重耳把这件事给秦穆公说了,秦穆公决定发兵替女婿打回晋国。可巧晋国的大夫栾枝打发儿子栾盾到了秦国。栾盾对公子重耳说:公子圉杀害忠良,虐待人民。朝庭上除了吕省、芮以外,其余的大臣像韩简、溱等,和我们一家都打算起事,只等公子一到,就作内应。”

公元前636年,秦国大军护送公子重耳一行到了黄河边,打算坐船过河,秦穆公分了一半人在黄河西岸作为接应,公子重耳和秦国的军队渡过了黄河,包围了令孤城,打进了桑泉城,臼衰城也投降了。吕省、芮他们觉得自己力量不够,就与秦军在邮城订立盟约,投降了。勃保护着公子圉到了别国。晋国的大臣们接公子重耳,立其为国君。

晋文公四十三岁逃往狄国,五十五到了齐国,六十一岁到了秦国,即位时已六十二岁了。从此开始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到了公元前632年,即成为称雄一时的中原霸主。

《临晋县志》“卷十二·古踪记"曰:“秦伯渡河围令孤入桑泉,则先由令孤而后入桑泉(城西村即桑泉)。”记载了这场战争。

战争二:晋败秦于令孤之战。《左传·文公七年》载:“秦康公送公子雍晋……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赢,且畏逼,乃背先蔑而立灵公,以御秦师……戊子,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己丑,先蔑奔秦,士会从之。”

公元前620年,晋襄公病了。当他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便把赵香等重要大臣叫到自己身旁,嘱咐他们立公子夷皋做国君。晋襄公死后,大臣们按照先君的遗嘱要立夷皋为国启时,赵盾却出来反对说:从前文公去世的时候还没安葬,秦国就打进来了。幸亏新君有能耐,方过了难关。现在晋国比那时还要困难。从外边来说,秦人和狄人随时都可能打进来;从国内来讲,重要的大臣死了不少,这正是国家有难的时候。公子夷皋今年才七岁,你们说他能顶得住吗?为了国家的安全,为了继承先君的霸业,我想还不如立一位年纪大一点的、能拿得起来的公子为国君。先君的兄弟公子雍(文公的儿子)在秦国,秦伯待他挺好。要是请他来即位,不但国内的事有了办法,就是泰、晋两国的交情也能够恢复过来。你们觉得怎样?”大臣狐射姑说:“我也不赞成立小孩子,不过,秦国跟咱们有仇,咱们为什么去求他们呢?我想不如到陈国去迎接公子雍的弟弟公了乐吧!”赵盾说:陈是小国,离咱们这儿又远。秦国是大国,离咱们又近。立了公子雍,就能交上一个又近又大的国家,还是立公子雍好。”大臣们全赞成赵盾的主意。他们就派大夫先蔑和士会到秦国去报丧,同时叫他们把公子雍接回来。

狐射姑心里不服,偷偷地派人到陈国去接公子乐。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赵盾。赵盾就派心腹公孙臼在半路上杀了公孙乐。孤射姑因这件事更恨赵盾,一心想伺机报仇。他认为阳处父是赵盾最得力的帮手,就派心腹把阳处父暗杀了。可是凶手被当场逮住。赵盾不愿把事情闹大,只把凶手办了死罪,不再追究。孤射姑害怕牵连自己,就跑到他姥姥家潞国(今山西潞城)去了。赵盾倒是个大好人,他好比辣椒炒豆腐-外边辣,里头软。他对大臣们说:贾季(狐射姑的字)自己有罪跑了,也就算了吧!可是他跟先君文公奔走了十九年,回国以后也立了不少功劳,咱们可别忘了他。我打算把贾季的家小送去,也表示咱们没白同事一场,诸位看怎么样?”这家都赞成这个主意,就这么办了。

赵盾没照着晋襄公的遗嘱办,决心不立年岁小的夷皋,而去接公子雍,并杀了暗杀阳处父的凶手。从这几件事看来,他的手段挺辣。可是他却放走了狐射姑,还把他的家小送了去。这么看来,他的心可又太软了。晋襄公夫人瞧透了赵盾的豆腐心,就拉着夷皋到朝堂上又哭又闹。她说:“夷皋是先君的亲骨肉,早就立为太子了。先君也托付过你们立他为国君,你们怎么倒甩了先君的骨肉,去找别人呐?夷皋犯了什么罪呀?你们为什么废了他啊?"她说完了就哭,哭完了又说,弄得大臣们一点主意也没有。散朝以后,她又拉着夷皋到赵盾家里又哭又闹,跟赵盾说:"你发发善心,干脆把我们孤儿寡母全杀了吧!”她的眼泪把那块豆腐融化了。赵有没办法,只好立夷皋为国君,即晋灵公,一边打发人到秦国去推辞。

秦穆公头年过世了,太子继位,就是秦康公。秦康公接见了先蔑和士会,答应晋国的请求,打发白乙丙率领人马保护着公子雍3雍,秦国是咱们的朋友,现在既然拒绝公子雍,秦国就是咱们的敌人了。”他亲自出马,率领着大将先克、荀林父等去对付秦国人。秦国人这时正在令孤,瞧着晋国人来了,还以为是迎接公子雍的,没准备打仪,冷不防给晋国人打了个落花流水。公子雍死在乱军之中。秦军在令孤吃了败仗,一直往西退到刳首城,晋军一路追赶,杀死不少秦军人马。先蔑和士会只怪本国说了不算,恩将仇报,气得不回去了,便跟着秦军逃到秦国去了。

《临晋县志》卷十二·古踪记”曰:令孤城,王恭先旧志云:县东十里令孤村即其地,《左传》晋败秦于令孤。”亦记载了这场战争。

黄河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黄河的起点与终点在哪)

战争三:韩信东渡黄河平叛魏王豹之战。

据司马迁《史记·淮阴侯传》载:“汉高祖二年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掳豹,定魏为河东郡。

秦朝灭亡后,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争夺天下,魏豹曾是汉王属下一个诸侯,人们叫他魏王豹,现在的盐湖区安邑就是他的领地。有一次,魏豹在睢水吃了败仗,被刘邦大骂一顿。魏豹又气又怕,后来就被项羽的谋士范增用计招降过去,归附了项羽。他就调兵遗将,布置十万人马把守平阳关,截断黄河口,抗拒汉军。其实他也不是真心投降项羽,目的是借机兴复魏国,跟楚、汉争天下。

魏王豹降楚的消息传到刘邦的耳朵里,刘邦大怒,立即要发兵征讨。他的谋士郦食其献计说:先劝一劝,如果魏豹拒绝,再出兵征讨。并愿以老朋友的关系,亲自前往,劝魏豹归汉。郦食其在魏豹那里碰了一鼻子灰。这下惹得刘邦大为发火,便派大将韩信和灌婴、曹参,统兵十万攻打魏豹。

魏豹得到韩信出兵的消息,便从安邑匆匆西行,陈兵列阵,迎击汉军。他在黄河沿岸的临晋关一带,布置重兵,严加防范,阻止韩信过河。

韩信派人了解到魏豹的兵力部署情况,并亲自到黄河沿岸察看,发现吴王渡口一带,魏兵防守较弱。于是他把一百多只战船全部集中到临晋关,旌旗蔽天,战马长嘶,鼓角齐鸣,造成一种强渡黄河,直捣安邑的攻势。而暗中却调兵遣将,亲自率兵奇袭吴王,偷袭黄河。这时却没了船只,韩信叫灌婴火速赶造,并收买大量的口小肚大的木罂,越多越好。曹参不明白要这些东西做什么用,但军情紧急,不能细问,如期照办。韩信令人把收集到的木罂都封了口,然后口朝上,底朝下,五十个一组,绑成一排正方形,然后用木料一夹,用绳子捆死,“木罂筏”就这样做成了。

韩信声东击西,渡过黄河,率兵急袭魏豹老巢安邑,进逼平阳。魏豹听到韩信兵进平阳的消息,慌忙率兵救援,不料误中埋伏,大败而退。这时灌婴、曹参己乘乱渡过黄河,两路夹攻,魏豹前后受敌,走投无路,只好投降。

“木罂渡河”一役是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声东击西战术的杰出运用。后来,人们为纪念韩信,把他当年曾驻兵的村庄取名“齐王寨”。《临晋县志》“卷十二·古踪记”同样记载了这场战争。志文曰:“齐王寨,在县西北齐王村东南,相传为韩信屯兵擒魏豹处。”临猗方言,“王”读“月”,“月”与“永”又音近。久而久之,人们便把“齐王"读做“齐永”,也就是现在的东齐永、西齐永两个村子。

后人为纪念韩信和这场战争,还将吴王渡称为“木罂渡”、“淮阴渡”。历代文人为此写下了许多名诗佳作。明万历年间刘应卜在《咏淮阴侯》一诗中云:“木罂尽渡笑艨艟,相拒蒲津让首功。坛上英雄随水去,涛声犹似战河中”。后来,韩信被吕后残害,清康熙年间,广西道监察御史雷学谦又写过一首《木罂渡》诗“淮阴往事持平云,高帝何尝尽负臣?功就从龙嫌震主,势成履虎欠抽身。松间落叶推同辈,湖上烟波让古人。瞬间弓藏惊幻梦,木罂渡口迄滩湮。”诗人从汉高祖刘邦和韩信之间发生的矛盾分析出韩信功高震主势成履虎,不知道急流勇退,到后来必然酿成“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犬亡”的千古悲剧。诗人在字里行间问说道:这都是韩信你刚愎自用、咎由自取,而怨不得刘邦啊!

抗日战争中,吴王古渡作为河防要塞,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美篇章。1938年,日军三次进犯吴王,杨虎城将军所部117师,曾多次打败口军进攻,并付出重大牺牲。后日军在此盘踞七年,残杀了我千余名同胞,但由此入陕之图谋却一直未能实现。

拥有两千多年的吴王古渡,历史上经历了无数兴衰。如今,当你来到古渡的寨门下,仰望着那古老的城楼、似隐若现的城垛和斑驳的城墙,触摸着那粗笨厚重的城门和门洞两边威风凛凛的右狮子,俨然会感觉到那是一座神秘莫测的城堡。城门上“吴王古渡”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和远处山头上矗立的韩信雕像,头戴盔甲,身披战袍,手中一把长剑直指黄河,气势雄伟,十分英勇。更使人依稀感受到当年战火纷飞、金戈铁马的嘈杂声和嘶杀声。

五渡同流“天上”行

《临晋县志》“卷一·疆域考”曰:“吴王渡或夹马口至黄河岸逾河入陕三十里。“潘西村在县城西北近荣河界,元上村在其东南,又南为张郭村,又南为杨范村,均在吴王渡北。逾吴王渡而南有姚卓村,又南为浪店村,则在吴王渡与夹马口之间,诸村均滨临黄河,可以径度入陕西境。”

志文中所说的潘西、杨范、吴王、浪店、夹马口等五个村子,正是临晋城西三十里黄河岸边的五个渡口。《临晋县志》“山川考”曰:临晋八景之一“五渡同流,县西四十里,烟波上下,一望弥漫,舟楫往来,行如天上。”清代进士王恭先赋诗曰:禹门东下水奔流,行过潘西五渡头。云树两崖嘶系马,烟波千里送归舟。乘槎客有探源志,击楫人无骇浪愁。蒲坂铁牛今在否,还当乘兴一登楼。

此诗的大意是:黄河水穿过禹门口,一泻千里,汹涌奔流,行过潘西,这是临晋境内黄河五渡的第一个渡口。两岸高崖上的大树,拴系着鸣叫着的骏马,弥漫千里的烟波,送去归家的船舟。坐在船上的客商们壮心不已,好象还有探索黄河源头的宏愿,而离船归家的游子们,却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这下再没有惊涛骇浪的担心和忧愁。出了临晋县境,就到了舜都蒲坂,那里的唐代大铁牛今天还在吗?游客们还应当乘着兴致,登上闻名遐迩的鹤雀楼,凭栏远眺,看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观!

大河东去,一路奔涌。千百年来,古郇大地作为母亲河流经和滋润的县域之一,孕育出万千气象。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临猗县委、县政府秉持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加快建设“一园三区四个临猗”的新成略。其中之一,就是建设“黄河流域(临猗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等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高标准保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

目前,有个十分令人鼓舞的消息,就是有条起点位于万荣县王显乡范家村东侧,与已建的垣曲至临猗孙吉段菏宝高速公路顺接,在孙吉西里村以西,设黄河大桥跨越黄河,终点止陕西合阳的合铜高速引线工程,正在顺利推进。这是今后临猗县通达陕甘宁等吧的重要运输通道,此高速建成后,将显著改善临猗、万荣等地果业的外运条件,对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临猗人“昔日过河靠古渡,今朝过河有大桥”的时代已经到来!

(此文作者系山西省临猗县政协原副主席、县三晋文化研究会顾问。编辑出版有《躬耕之路》、《商祖猗顿》、《从临猗走出的戏曲大师关汉卿》、《古郇集韵》等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net/2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