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大伯子哥,那一年,荣归故里。
在酒店,宴请了中学同学。
席间,大家酒到酣处,有人提议,再次介绍下自己。
大伙儿一个个的端杯,这个说:在房产副总,那个说在公务员系统的领导啥的。
反正,名号都挺响亮的。
确实,到50多岁的年纪,都是人生收获硕果的时候。
在单位,谁还不担任个一官半职的呢。

有一个大姐,起身后,淡淡地一句:“我在一家公司做会计。”
然后,仰头一搏,把酒干了。
在其他人的高光登场之下,显得很平实。
忽然,一桌人,好安静。
没有起哄没有叫唤,就那么在不经意地,把注意力转到了下一个人。
其实,这位姐姐,我很熟悉。
她不仅跟大伯子哥同学,碰巧又住我家隔壁,所以,很知道她的现状。

大姐,前面在商业系统工作,做财务。
单位倒闭后,就转去了一家家电公司,依旧是老本行。
这家民营企业发展得还不错,90年代开始,从小门店,20多年后发展到连锁公司。
大姐,也从会计,早就到了管理层:财务总监。
那瞬间,我琢磨出:原来介绍自己,也表达出一个人的心态与状况。
第一种是“夸大型”。
就是本来自己的是个芝麻,可以描绘成“西瓜”那么大。
或者,就是把职业做了无限延伸。

我看过一部韩剧《我叫金三顺》。
金三顺是平民家,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她结识了一位显赫公司的贵公子,两人谈起了恋爱。
小伙子的妈不愿意了,跑来找她,厉声问金三顺:“两老是干什么的?”
金三顺,低头回答说:“爸爸从事食品加工业,妈妈是做金融的。”
小伙的妈,想让她因为自己卑微的家庭,知难而退。
于是,立即揭穿她:明明你爸爸就是一个碾米的,你妈妈靠放小高利贷生活。
虽然,这是一个电视剧里的故事,但也确实形象地说明了人人都“好面子”的习性。
第二种:“虚晃”式的泛泛型。

有些人到了50多岁,对啥也不走心了。
什么同学聚会,什么名利,全是身外物。
这类人群,基本上在这种场合,随便应付下,不会专门给自己打个草稿,编个故事,更不会专门亮出身份。
通常你问他:在哪里高就?
这样的问题,他也总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回复:“在哪哪哪—混着呢!”
表面上,等于你问了一句话,他也确实回了一句话。
但是,真实地描述是“问了一个寂寞,答了一个空虚”。
还有第三类,“低调”压缩型。
50多岁的人,哪个没有几个压身的本领,关键是有些人遇到了时代红利的场景,当然比别人多了些成就。
但是,往往这一拨有所成就的人,反而自己很清醒,知道自己不过是有了运气的助力而已。

大伯子哥的一同学,当年,年轻不懂事在外面打架,没办法跟家里交差,于是一跑了之。
去了威海打工。
后来,有机会跟韩国人做生意,捞到了第一桶金。
随着他的不断投资,早已滚出了自己事业的大雪球。

这位大哥,起身就一句“跑堂的”。
惹得在座的一阵哄堂大笑。

一句玩笑话,轻描淡写地略过同乡人。
说到底,人家觉得有没光环,在这里,说与不说,都一样。
介绍自己,也验证了世界上,每一个人自己内心的映射。
所谓“缺啥补啥”,更是让描述自己的语言,变得多样和有趣,但,又是那么真实。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net/13015.html